近两天,腾讯旗下社交软件“朋友”的内测邀请码,刷屏了朋友圈。
这个项目可以算作“死而复生”,上一次死亡是在2017年8月,腾讯正式关闭了社交网站朋友网。这次复活很低调,仅通过内测邀请。
不少投资经理赶忙去下载体验,没几个小时后就告诉我,给上面姐的私信一个都没回,还没有陌陌好用,肯定没戏。
这种软件还急忙上马,腾讯是不是遇到中年危机了。
但是,“朋友”这款软件真的是腾讯的中年危机之作吗?
我们看就不见得。
我们在体验了一下“朋友”后,总结了八个字:
朋友很烂,腾讯还行。
这款软件在产品层面有诸多问题,比如理念和功能不匹配,但是,作为腾讯社交矩阵中的重要一员,它还是勇敢站出来内测了。
而看着满屏的姐,有的青春校园的、也有职场御姐的。她们吸引着眼球,也传达着一个信号:
腾讯要走出“微信”这个舒适圈、走进产品复苏新时代了。
1
就“朋友”这款产品来说,目前人群定位并不算清晰。
这款软件目前仅供在校大学生和在职人员注册,而且学校和公司都需要经过认证。尤其公司,需要提交工卡或在职证明,可谓严门槛高标准。
软件里的“圈子”也被分为三类:朋友、同公司、同城。
而用户发布状态下面的留言和点赞,也都是公开可见。不像微信,仅双方好友才可见。
这些设置的意味很明确,“朋友”想打造半熟人社交。而且,还希望这个社交关系,能从大学校园开始,并伴随大家进入职场社会。
这个想法很好,可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。但是,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学生和社畜,这是两个不同的人群。财务独立权、社会经验、时间充裕度、甚至体能,都是完全不同的,因此,每个学生,在跨出校园那一刻,就开始进行属性转换了。强行混合,只会得到双输。
比如当年的校内网,当注册人群从校园扩大到社会,并改名人人网后,虽然用户数短期内大幅增加,但社交气氛却陡然下降、活跃度也日薄西山。后,人人网为陈一舟带来了大笔财富,但留给用户的,也就只剩下回忆了。
再比如腾讯自己旗下的QQ,为什么80后不再使用,为什么当年一定要推出微信,自己心里还没点数吗?
而且,在圈子里有“同公司”的设计,这也是一个迷之操作,在朋友圈都要对同事设分组可见的时代,竟然还有社交软件要热情的介绍同事进一步深入交流。试问谁想请了病假出去旅游的时候,收到上级关怀的点赞呢?
2
虽然人群定位有点模糊,但是功能定位,反倒是模糊中一目了然。
“朋友”希望打造半熟人社交,但我们打开了“遇见”匹配设置的指引后的四个选项分别是:爱、交、约、浪。
哪个是幌子、哪个是目的,我不说,你也懂。
当我们打开同城界面后,果不其然刷到的是一位位姐。这里不得不说,鹅厂的女士们真不容易,在产品推广阶段,积极贡献自拍照,不知道是不是有KPI要求。
社交是个大赛道,每一年都会有许多陌生人社交的APP诞生。品类繁多,但无论什么出发点,终都会在荷尔蒙的催促下,落入“约”的坑里。虽然,产品经理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,仁者见仁,心里想什么才会见到什么。
但,用美女来做吸引,早已是陌生社交不成文的规矩。
比如,约P神器的名号就为陌陌带来不少流量;而支付宝的校园日记、白领日记也是风波四起。
当年微信1.0版本推出后,张小龙在饭否上表态:一对男女,将来用手机对碰,快感的浪潮便从手机中发散到全身。而在3.0版本中加入摇一摇功能后,微信日活也显著提升。
张小龙曾在华科大的一次演讲中解密到,摇一摇的声音借鉴了的声音,这个枪声,是一种性感暗示!从本质上来说,当做这个(“摇一摇”)手势的动作,也是很情Q的。
当然,落入“约”的坑里,是每家公司都不愿意的,所以,陌陌洗出了直播、支付宝回归工具、微信也成了“办公必备”。
“朋友”自然也不愿意被当做“约”。
于是,把这个意图混在几个图标里,又想做半熟人、又想蹭荷尔蒙。
一幅怕用户不来,又怕用户乱来的娇羞。虽然科技向善,但,产品还得找人性。
3
根据近我们和腾讯一些内部员工的交流、以及对腾讯产品的跟踪观察,我们隐隐感觉到,腾讯现在正缓缓地开启两个转变。
一个是产品理念的复苏。
想当年,小马哥曾也扮演过女生和用户聊天来推广QQ,如今“朋友”APP则把女员工都po了上去,也算是轻车熟路操作,这也说明腾讯做产品的理念正逐渐恢复,敢于摆脱“克制”这杆政治正确的大旗,去触碰一些要素了。
除了“朋友”,腾讯还相继推出了四款社交产品:图片社交的“有记”、声音交友的“回音”、视频交友的“猫呼”、聚焦脱单的“轻聊”。这么多产品齐推,并不是腾讯焦虑感爆棚,而是腾讯内部 “赛马机制”再次激活。
过去几年,腾讯展现的是“投行模式”,对于看好的赛道,能外面买的,坚决不自己做。
在这种模式下腾讯的眼光越来越准,产品能力越来越弱,股价越来越高,离用户越来越远。
到如今,面对头条系的进攻,在坐拥头条十倍流量,百倍财力的情况下,腾讯力推的“微视”,“ 天天快报”竟然被头条系打得找不着北。想投钱给快手来遏制头条系,但人家就是迟迟不站队。
腾讯终于意识到,靠钞能力,靠“不就是钱和流量吗,给你就是了”,这种浮在天上的企业经营理念,是没有办法在中国互联网这个草莽森林中长久立足的。而腾讯能激活赛马、重启“朋友”,也说明,腾讯正在经历第二个转变:
翻过“微信”这座大山。
4
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续命,毫无疑问,是靠微信。所以,微信、张小龙,都在腾讯内部享有极高的地位。
微信团队不在腾讯深圳大本部,而是在广州。而张小龙也在克制的状态中,打起了高尔夫,拿了。他还研究起了王阳明,而此时的张一鸣,正在极力钻研《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》。
张小龙曾经略带调侃的吐槽每天有1亿人教他做产品,但整日玩着只有千分之一用户才懂的高尔夫的他,可能也已经不理解微信用户、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了。
但是,面对新一代年轻人的社交需求,不会永远停留在已经逐步变成一个工作软件的微信上,微信承载了太多或生或熟的社会关系,让人连发一条朋友圈都要斟酌再三。
扎克伯格曾解释说,他为什么要花230亿美金收购instagram:当他们的奶奶都是Facebook 好友的时候,就没有年轻人愿意花大把的时间在上面了,我们一定要找一个更酷的社交软件,否则我们就会被年轻人抛弃。
年轻人太渴望一个可以抛下过去社会关系负担,开启一段轻松、新鲜社交的软件了。
这个需求,腾讯和微信不满足,其他人就要替它满足,以前有陌陌探探,现在更有带着视频的抖音同城,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者的出现,难保有一天腾讯就在年轻人社交这个根基上翻车。
所以,从产品上而言,“朋友”app很烂,猫呼、轻聊,有记也没见的好到哪里去,但这至少说明腾讯在努力摆脱微信这个舒适圈,努力的尝试重建自己和年轻人的联系。
能不能赢,结果未知。
但敌人都来了,总得亮亮剑,而不是举高尔夫球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