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edisdb是一个用go实现的基于leveldb的高性能nosql数据库,它提供多种数据结构的支持,网络交互协议参考redis,你可以很方便的将其作为redis的替代品,用来存储大于内存容量的数据(当然你的硬盘得足够大!)。
同时ledisdb也提供了丰富的api,你可以在你的go项目中方便嵌入,作为你app的主要数据存储方案。
与redis的区别
ledisdb提供了类似redis的几种数据结构,包括kv,hash,list以及zset,(set因为我们用的太少现在不予支持,后续可以考虑加入),但是因为其基于leveldb,考虑到操作硬盘的时间消耗铁定大于内存,所以在一些接口上面会跟redis不同。
大的不同在于ledisdb对于在redis里面可以操作不同数据类型的命令,譬如(del,expire),是只支持kv操作的。也就是说,对于del命令,ledisdb只支持删除kv,如果你需要删除一个hash,你得使用ledisdb额外提供的hclear命令。
为什么要这么设计,主要是性能考量。leveldb是一个高效的kv数据库,只支持kv操作,所以为了模拟redis中的数据结构,我们需要在存储kv数据的时候在key前面加入相关数据结构flag。
譬如对于kv结构的key来说,我们按照如下方式生成leveldb的key:
- func (db *DB) encodeKVKey(key []byte) []byte {
- ek := make([]byte, len(key)+2)
- ek[] = db.index
- ek[1] = kvType
- copy(ek[2:], key)
- return ek
- }
kvType就是kv的flag,至于个字节的index,后面我们在讨论。
如果我们需要支持del删除任意类型,可能的一个做法就是在另一个地方存储该key对应的实际类型,然后del的时候根据查出来的类型再去做相应处理。这不光损失了效率,也提高了复杂度。
另外,在使用ledisdb的时候还需要明确知道,它只是提供了一些类似redis接口,并不是redis,如果想用redis的全部功能,这个就有点无能为力了。
db select
redis支持select的操作,你可以根据你的业务选择不同的db进行数据的存放。本来ledisdb只打算支持一个db,但是经过再三考虑,我们决定也实现select的功能。
因为在实际场景中,我们不可能使用太多的db,所以select db的index默认范围就是[0-15],也就是我们多只支持16个db。redis默认也是16个,但是你可以配置更多。不过我们觉得16个完全够用了,到现在为止,我们的业务也仅仅使用了3个db。
要实现多个db,我们开始定了两种方案:
- 一个db使用一个leveldb,也就是多ledisdb将打开16个leveldb实例。
- 只使用一个leveldb,每个key的个字节用来标示该db的索引。
这两种方案我们也不知道如何取舍,后决定采用使用同一个leveldb的方式。可能我们觉得一个leveldb可以更好的进行优化处理吧。
所以我们任何leveldb key的生成个字节都是存放的该db的index信息。
KV
kv是常用的数据结构,因为leveldb本来就是一个kv数据库,所以对于kv类型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处理。额外的工作就是生成leveldb对应的key,也就是前面提到的encodeKVKey的实现。
Hash
hash可以算是一种两级kv,首先通过key找到一个hash对象,然后再通过field找到或者设置相应的值。
在ledisdb里面,我们需要将key跟field关联成一个key,用来存放或者获取对应的值,也就是key:field这种格式。
这样我们就将两级的kv获取转换成了一次kv操作。
另外,对于hash来说,(后面的list以及zset也一样),我们需要快速的知道它的size,所以我们需要在leveldb里面用另一个key来实时的记录该hash的size。
hash还必须提供keys,values等遍历操作,因为leveldb里面的key默认是按照内存字节升序进行排列的,所以我们只需要找到该hash在leveldb里面的小key以及大key,就可以轻松的遍历出来。
在前面我们看到,我们采用的是key:field的方式来存入leveldb的,那么对于该hash来说,它的小key就是"key:",而大key则是"key;",所以该hash的field一定在"(key:, key;)"这个区间范围。至于为什么是“;”,因为它比":"大1。所以"key:field"一定小于"key;"。后续zset的遍历也采用的是该种方式,就不在说明了。
List
list只支持从两端push,pop数据,而不支持中间的insert,这样主要是为了简单。我们使用key:sequence的方式来存放list实际的值。
sequence是一个int整形,相关常量定义如下:
- listMinSeq int32 = 1000
- listMaxSeq int32 = 1<<31 - 1000
- listInitialSeq int32 = listMinSeq + (listMaxSeq-listMinSeq)/2
也就是说,一个list多存放1<<31 - 2000条数据,至于为啥是1000,我说随便定得你信不?
对于一个list来说,我们会记录head seq以及tail seq,用来获取当前list开头和结尾的数据。
当次push一个list的时候,我们将head seq以及tail seq都设置为listInitialSeq。
当lpush一个value的时候,我们会获取当前的head seq,然后将其减1,新得到的head seq存放对应的value。而对于rpush,则是tail seq + 1。
当lpop的时候,我们会获取当前的head seq,然后将其加1,同时删除以前head seq对应的值。而对于rpop,则是tail seq - 1。
我们在list里面一个meta key来存放该list对应的head seq,tail seq以及size信息。
ZSet
zset可以算是为复杂的,我们需要使用三套key来实现。
- 需要用一个key来存储zset的size
- 需要用一个key:member来存储对应的score
- 需要用一个key:score:member来实现按照score的排序
这里重点说一下score,在redis里面,score是一个double类型的,但是我们决定在ledisdb里面只使用int64类型,原因一是double还是有浮点精度问题,在不同机器上面可能会有误差(没准是我想多了),另一个则是我不确定double的8字节memcmp是不是也跟实际比较结果一样(没准也是我想多了),其实更可能的原因在于我们觉得int64就够用了,实际上我们项目也只使用了int的score。
因为score是int64的,我们需要将其转成大端序存储(好吧,我假设大家都是小端序的机器),这样通过memcmp比较才会有正确的结果。同时int64有正负的区别,负数高位为1,所以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binary比较,那么负数一定比正数大,这个我们通过在构建key的时候负数前面加"<",而正数(包括0)加"="来解决。所以我们score这套key的格式就是这样:
- key<score:member //<0
- key=score:member //>=0
对于zset的range处理,其实就是确定某一个区间之后通过leveldb iterator进行遍历获取,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知道的事情是leveldb的iterator正向遍历的速度和逆向遍历的速度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面,正向遍历快太多了,所以好别去使用zset里面带有rev前缀的函数。
总结
总的来说,用leveldb来实现redis那些的数据结构还算是比较简单的,同时根据我们的压力测试,发现性能还能接受,除了zset的rev相关函数,其余的都能够跟redis保持在同一个数量级上面,具体可以参考ledisdb里面的性能测试报告以及运行ledis-benchmark自己测试。
后续ledisdb还会持续进行性能优化,同时提供expire以及replication功能的支持,预计6月份我们就会实现。
ledisdb的代码在这里https://github.com/siddontang/ledisdb,希望感兴趣的童鞋共同参与。
转载于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xiaowangba/p/6313747.html